来源:华体会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16 07:14:28
抗美援朝战争伊始,中美双方在 “钢” 与 “气” 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当时的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有着令人咋舌的庞大钢产量。在 1950 年,其钢产量高达 8772 万吨,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是中国钢产量的 142 倍之多。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美国军队的军备堪称豪华且充足,天上有大约 1200 架飞机可随时投入战场,海上有各型舰艇 300 余艘游弋,陆地上更是有着 1000 余辆坦克纵横驰骋,地面部队还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先进的武器装备、充足的物资供应,仿佛让他们在战争伊始就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然而,看似强大的表象之下,美军却存在着 “气少” 的问题,他们所进行的是一场不义之战,士气并不高昂,士兵们作战更多是出于奉命行事,缺乏那种为正义、为家国而战的热血与激情。
反观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我们的钢产量仅有 60.6 万吨,军工生产能力也十分有限,军备整体落后陈旧,型号繁杂且缺乏标准化。志愿军主要是依靠步兵,辅以少量的炮兵投入战斗,像飞机这样的现代化装备,数量严重不足,不足 200 架,平均 500 人才能装备 1 辆车,榴弹炮也只有 105 毫米和 122 毫米两种,与美军相比差距甚远。但就是在这样物质条件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却展现出了 “钢少气多” 的非凡精神面貌。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和平的坚定捍卫,以及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他们毫不畏惧美军的先进武器,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高度的牺牲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战场上与强敌展开殊死较量。
这种 “钢少气多” 与 “钢多气少” 的鲜明开局,注定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充满艰难险阻却又彰显伟大精神力量的较量,而选集所蕴含的思想,恰好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战略指导作用,引领着志愿军一步步走向胜利,书写了以弱胜强的壮丽篇章。
在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决策面前,等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分析出兵朝鲜的利弊,而这一权衡过程,充分彰显了毛选思想里战略上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
新中国刚刚成立,可谓百废待兴,国内亟待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建设,并且要清除残余力量、巩固新生政权。而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与经济封锁政策,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立即派兵武装干涉,并将干涉范围扩大至亚洲别的地方,其海军第七舰队公然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进程,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组织 “联合国军” 开入朝鲜半岛作战。
随着局势发展,战火逐渐烧到中国境内,从 1950 年 8 月 27 日起,美国侵略朝鲜的空中飞机不断侵入我国东北边境地区领空,对城镇、乡村进行侦查、轰炸和扫射,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9 月 15 日美军在仁川港登陆后,更是于 30 日全线进抵三八线。
面对美军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这一严峻情况,要不要出兵援朝成为艰难抉择。当时,中美综合国力相差悬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工业发达,1950 年其钢产量高达 8772 万吨,而我国仅有 60.6 万吨,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其工农业总产值是 2800 亿美元,我国仅为 100 亿美元,差距达 28 倍之多。论军事装备,美国拥有包括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以及现代化后勤保障,而我军基本还处于 “小米加步枪” 水平,志愿军主要是依靠步兵,辅以少量炮兵参战,飞机数量严重不足,平均 500 人才能装备 1 辆车,榴弹炮也只有两种型号,与美军相比差距甚远。并且,中央内部意见也存在很大分歧,多数人鉴于实力悬殊等因素不赞成出兵。
然而,站在国家安全利益和世界战略形势的高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他深知如果对美军的侵略行径妥协退让,中朝边境线 多公里,美军在鸭绿江对岸虎视眈眈,我国根本没办法安心发展经济,还得常年驻扎重兵防御,这将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而且美军随时有可能越过鸭绿江,将战火引到国内。从国际局势来看,若不加以遏制美国的侵略势头,不仅朝鲜会被完全占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革命形势都也许会出现不利局面。
同时,也敏锐洞察到美国存在的弱点,他指出美国 “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三个弱点,合起来就是一长三短,三个弱点是:第一,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第二,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战斗力太弱”。
经过对国际国内局势、美国的弱点以及我方优势等多方面的全面衡量利弊,和党中央毅然下定出兵朝鲜的决心,作出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一历史性的战略决策,主要考虑便是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以此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这一决策体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和胆略,是从战略大局出发,坚持军事服从政治,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高瞻远瞩之举。
在确定出兵朝鲜后,如何依据毛选思想,科学地在朝鲜战场布局作战,发挥我方优势,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便成为重中之重,而这其中展现出的高超战略布局思维,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知朝鲜战场的特殊性,也精准地把握到了在此作战对我方有利的诸多因素。首先,朝鲜战场最有利于发挥我军的陆军优势。当时我军虽然军备整体落后,但陆军历经多年战火洗礼,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朝鲜多山地的地形,利于步兵展开灵活的穿插、迂回作战,能够有效避开美军的火力优势,对其进行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让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难以充分施展威力。
其次,朝鲜战场便于我军的后勤供应。朝鲜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一千多公里,有着水路、陆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相连,入朝作战离前线最近的丹东与朝鲜隔江相望,江面较窄,其上游更是近乎陆路相连。而丹东背后是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大后方,沈阳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重要的工业基地,能够为前线作战提供有力的物资、人力等支持。同时,中国作为朝鲜的大后方,边境相连极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给,当年我国还在朝鲜战场上建成了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即便面临美军的狂轰滥炸,依然能确保前线的基本需求。而且,一旦战争需要,全国上下能够总动员,企业单位和全民齐心协力捐款捐物,像豫剧演员常香玉通过义演的方式凑集资金捐献了一架飞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经济上的困难。
再者,在朝鲜战场作战能得到苏联方面一定的支援。苏联在当时拥有较为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虽然其因种种原因不愿与美国直接冲突,但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能够在诸如空军掩护、武器装备提供等方面给予一定帮助,这也为弥补我军硬件不足增添了助力。
通过对这些优势的精准把握,科学地选择朝鲜战场作为与美军较量的舞台,巧妙地利用地形、后勤、外部支援等条件,弥补了我军在军备等硬件方面与美军的巨大差距,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让志愿军战士们能够在战场上充分施展战术,将 “钢少气多” 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的战斗成果,与强敌展开持久且有效的较量,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战略布局艺术。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起了五次大规模的运动战,在装备处于极大劣势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无畏强敌的勇气,多次成功击退 “联合国军”,实现了战局的扭转,彰显出 “钢少气多” 靠精神力量创造奇迹的光辉历程。
第一次战役,1950 年 10 月 25 日,志愿军第 118 师在温井附近设伏,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第 6 师第 2 团前卫第 3 营展开遭遇战斗,就此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当时,志愿军入朝时朝鲜战局变化急剧,“联合国军” 地面部队在海、空军支援下大举北进,直逼中朝边境。志愿军第 118 师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带领部队在温井至北镇公路以北的富兴洞、丰下洞、两水洞地区设伏,这里有条从温井通往楚山的公路,进至两水洞地区是条千余米的大峡谷,两侧山峦便于隐蔽且居高临下,地形十分有利。上午 9 时 30 分许,南朝鲜军第 6 师第 2 团第 3 营进入了志愿军第 118 师的设伏地段。10 时 20 分许,该营主力全部进入伏击圈,志愿军第 354 团参谋长一声令下,战士们在山上居高临下猛烈射击,并采用 “三先” 战术,从高山上猛冲下来,将山下敌人拦头、截尾、斩腰,分割成 3 段,猛冲猛打。激战 5 小时,志愿军第 118 师主力全歼南朝鲜军第 6 师第 2 团第 3 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共毙、伤、俘敌 480 余人,缴获火炮 12 门、汽车 38 辆,各种 163 支,还俘虏了美军顾问赖勒斯少校,取得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第一个歼灭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的士气。
第二次战役中的奔袭三所里作战更是惊心动魄。1950 年 11 月 27 日晚,第 38 军第 113 师从德川以南沿安山里、船街里、龙召里开进,战士们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斗志昂扬。为了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全师战士除了必要的武器装备和三天口粮外,扔掉了所有东西,马不停蹄地赶路。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他们 14 小时急行军 70 多公里,于 28 日 8 时许进至三所里并抢占了该地,随后又分兵抢占龙源里,南阻北抗,顽强坚守阵地。在松骨峰上,3 连战士们更是以巨大的牺牲顽强阻击美军。美军为了打开南逃的通道,动用飞机、大炮对松骨峰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然后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3 连的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与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有的战士抱着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战士被燃烧弹击中后,忍受着烈火焚身的剧痛,依然坚守在阵地上,直至壮烈牺牲。正是 3 连以及众多志愿军战士们的顽强阻击,成功粉碎了麦克阿瑟的总攻势,配合志愿军正面部队围歼了价川、清川江以北的 “联合国军”。此役,113 师共毙伤俘虏 “联合国军” 3000 余人,缴获汽车 500 余辆,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光辉典范,让敌人为之胆寒。
还有云山战斗,1950 年 11 月 1 日至 3 日,志愿军第 39 军与美军王牌机械化部队 —— 美骑兵第 1 师在云山城展开了激烈交锋。志愿军第 39 军从东北、西北、西南三面对云山地区南朝鲜军第 1 师形成包围,而美军骑兵第 1 师正奉命由平壤北上云山、龙山洞地区接替南朝鲜军第 1 师防务,并准备继续向中朝边境进攻。志愿军第 39 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决心集中 8 个步兵团在 2 个炮兵团、1 个高射炮兵团支援下,以正面突击与侧后攻击相结合的战法,首先攻占云山城,而后向龙山洞方向发展进攻。11 月 1 日下午,志愿军发现南朝鲜军有后撤迹象,遂提前发起进攻。担任主攻的第 116 师率先发起冲锋,战士们沿着三滩川东西两岸向云山猛攻,第 347 团第 2 营于 23 时 30 分突破南朝鲜军龙浦洞一线阵地,率先突入云山城;第 3 营冲破美军的层层阻击,也于 2 日 2 时许突入云山城。后续部队陆续跟进,与美军在云山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志愿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哪怕面对美军的先进武器和强大火力,也敢于近战、夜战,甚至与美军展开白刃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志愿军第 39 军歼灭美骑兵第 1 师第 8 团大部和南朝鲜军第 1 师第 15 团大部,重创美军骑兵第 1 师,共毙伤俘敌 2000 余人,其中美军 1800 余人,击落飞机 3 架、缴获 4 架,击毁和缴获坦克 28 辆、汽车 170 余辆,各种火炮 119 门,取得了同美军第一次较量的胜利,极大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
在这五次运动战中,志愿军始终秉持着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利用朝鲜多山地的地形,发挥我军步兵善于穿插、迂回的优势,避开美军的火力锋芒,对其进行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让美军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难以充分施展威力。志愿军战士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靠着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战斗精神,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一次次给予 “联合国军” 沉重打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钢少气多” 的强大力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上甘岭战役,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阵地战阶段的一座不朽丰碑,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志愿军在敌人猛烈炮火攻击下,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坚守阵地,用血肉之躯抵挡钢铁轰炸的英勇场景,凸显出 “钢少气多” 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以及精神力量对胜利的强大支撑作用。
1952 年 10 月 14 日,美国为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在第 8 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指挥下,对志愿军第 15 军 45 师防守的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发起了猛烈进攻,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由此打响。敌我双方在仅仅 3.7 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先后投入 10 万余兵力,进行了长达 43 昼夜的反复争夺,战斗的激烈程度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将军曾回忆道:“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坑道被打短了,山头的岩石被打成了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岭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昏天黑地,硝烟缭绕,如此炮火密度,实在是空前绝后。”
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志愿军指战员们怀着 “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的坚定信念,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担负 597.9 高地 2 号阵地反击任务的是第 135 团 7 连。战斗中,2 排排长孙占元双腿负重伤,战友们要把他抬下去却遭到严厉拒绝,他强忍剧痛,架起机枪继续战斗,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 80 余人。敌军发起第三次攻击,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敌军蜂拥上阵地的情况下,孙占元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滚入敌群,拉响手雷与敌同归于尽。
而当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作战后,面临的艰难更是超乎想象。强烈的冲击波撞击着坑道、震撼着人体,不少人磕破了舌头、嘴唇;坑道内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越来越匮乏,阳光、水甚至空气,都稀缺到使人难以生存的地步。在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的时候,伤员们只好任凭伤口发炎腐烂,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他们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无法拿下来。
坚守上甘岭主峰的志愿军第 134 团第 3 营 8 连,在断粮缺水的绝境中坚守坑道作战 14 昼夜,3 次打光 3 次重建,最终以伤亡 254 人的代价歼敌 1700 余人,那面被打出 381 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上甘岭主峰,创造了世界阵地防御战史上的奇迹。
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这片焦土上,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抵挡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让敌人明白了即便面对再强大的火力,有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的志愿军是永远都不可能被征服的,彰显了 “钢少气多” 的伟大精神力量,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而 “钢少气多” 的战略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凭借着这一伟大精神和正确战略指引,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世界为之震惊。
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在物质基础、军备实力等方面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志愿军战士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和平的坚定捍卫以及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高度的牺牲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战场上与强敌展开殊死较量,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场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尊严,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使得那些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新兴的东方大国。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开始在亚洲乃至国际事务中拥有了重要话语权,为后续参与各类国际事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换来了长久的和平环境,让新中国可以安心地进行国内建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建设等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背后毛选思想战略指导所彰显出的历史价值,深深烙印在新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是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基石。
时光流转,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在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 已大大增多。但无论时代怎么样发展,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展现出的 “钢少气多” 精神,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当下价值,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在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各种能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时,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当年志愿军战士们那种昂扬的斗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比如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封锁、打压等情况,就如同当年战场上面对强敌的先进武器一样,这时咱们不可以退缩,要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突破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不管遇到怎样的外部干涉和挑衅,我们都要以“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去捍卫国家尊严,像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们那样,用生命践行“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