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体会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5-02-26 08:10:51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国内,为了方便大家探索中国经济路线行进逻辑,占用一点篇幅先聊下贸易战的本质。
同盟军成立后,第一时间把垂涎自己生意的丹麦人一顿爆锤,逼其签下了《施特拉尔松协定》。这也标志着汉萨同盟的力量到达了巅峰时刻。
就在协定签订的同一年,远在应天府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迈出了大明海禁的第一步。
也就是说,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方进入重商主义时代,明朝进入禁海抑商时代,从而掀起了世界中心转移幕布的一角。
重商主义的刺激下诞生了殖民地的雏形,那就是商埠。葡萄牙靠着武器代差在非洲和东亚砍下了50多个贸易商埠,建立起最早的商埠帝国。
后来是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纷纷在世界各地打通商埠贸易线,并的各种血拼抢地盘、掠夺殖民地。
到一战前,英国的殖民地达到了3300多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法国为1060万平方公里。
一战后,美国、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崛起,对英国这些老派的殖民头子进行了无情碾压,英国出现了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情况,不是英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而是资本更喜欢投资国外殖民地挣快钱,不愿意更新技术,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的美国。
意识到自己工业落后的英国会咋想?没错,对新兴工业经济体的美国发动了贸易战。
非常熟悉的配方,英国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帝国产业,通过技术打压、商品禁运等方式来减缓美国的发展速度。
最终英国没有阻挡住时代的滚滚洪流,二战后,美英两国完成了全球战略和国际秩序的交棒,美国开始打造新的贸易体系,标志有两个,一个是布雷顿体系的建立,一个是国际组织和秩序规则的重建。
美国的贸易剧本在运行了70年后,才出现了第三个贸易大剧本,那就是一带一路。
由于有了英美贸易大战的前车之鉴,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一带一路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有进退的空间。
所以我们正真看到,一带一路非常像是根据地智慧的放大版和升级版,国内是核心。而一个南至东南亚、北到俄罗斯、西到中亚乃至中东链接在一起的这一大片经济盘如同当年的陕甘宁,是经济链向世界的中央地带。
从地缘上的优先级上来看,国内>中央地带>辐射地带(后面会讲)。即便欧美在贸易上的政策再不稳定,我们仍保留了非常大的操作空间。
自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对抗升级,美国几乎套用了当年英国的贸易战逻辑,抡起金融、技术、经济三板斧,开始跟中国站撸。
干了两届贸易战后,美国发现中国的护甲是真的厚,还自带反伤效果,被搞得十分头疼。只有把视线转向国内和盟友。
这里简单做个小结,贸易战的整个路径和本质是三大体系的过渡。分别是老的殖民体系,美国的新殖民体系和中国的一带一路,这三个贸易体系的新老交替与对抗才产生了贸易战。
中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集中力量来打造中国贸易体系的护甲厚度,来应对未来避无可避的新老贸易体系对抗。
我们的护甲主要有三层,分别是扎实的基本盘、强大的工业体系、稳定的消费大市场。
一带一路的地缘结构设计,镶嵌着两个大市场,一个是国内,一个是美国、欧盟、东盟等贸易经济体,而规模巨大的中央地带,链接着两大贸易体系。
也就是说,中央地带的制造业承接了中国制造的外溢产业,其实进入美国市场的实际上仍是中国制造。到2024年,一带一路国家占我们国家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了50%。这个基本盘目前来看非常扎实稳定。
工业体系我们以前讲的比较多,美国面对新兴工业国的强势,只能靠贸易战来拖慢中国经济置顶的节奏(像极了经典的英美对局)。本质上仍是工业决胜论逻辑,这里不过多赘述。
不要看我国的外贸数据每年都在涨,国内也一直在嚷嚷消费需求不足,但我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循环国家。
中国外贸依存度目前只有30%多一点。是全球唯二的实现大规模、高效内循环的国家,除了美国就是我们。
如今,在新一轮的保守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正在悄悄的干一件大事,在加紧培育一个超级大市场。
这个大家可能没啥感觉,就像当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我们没什么清晰的认知一样。
但事实证明,那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两大设计,十年时间,这两大设计成为中国智慧刺破美国贸易系统最锋利的两道剑芒。
一个超级大市场,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是我们真正的发育核心,中国发展的大本营!(参考之前的优先级)
这些政策扎堆,看似关联性不大,实则都是冲着扩大国内需求去的,很有紧密的逻辑性。
随着加息周期的结束,资本回流中国是大势所趋,放宽准入限制,就为了承接资本回国,投资多了,自然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来增加大家的钱袋子。
原先国家出口退税的本意是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国际竞争力,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退税补贴给了外国人,自己累死累活,却在用便宜货帮助他国缓解通胀。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后,将倒逼国内产业升级,不走廉价+补贴的老路,这样一来,不仅逐步降低了外贸依存度,还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一举两得。
不久前又召开了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为什么时隔6年在这个节点召开?若无法站在打造超级大市场的战略角度上来解读的话,会错失一些关键信息。
不要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居民的消费率只有56%,远低于发达国家72%的平均水平。
我们前面说,我国是典型的内循环国家,一旦消费率拉到与发达国家齐平的水准,哪怕只提高10%,这种增量就相当惊人了。
而且这种增量要比突破出口、工业规模瓶颈的难度系数更小,一旦实现,超级大市场还远吗?
所以在内循环大提速的重要节点上,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主要指向两大关键信息,一个是稳经济(保就业、拉消费),一个是强科技(高水平发展)。
因为只有民营经济能够根本上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解决国内消费的本钱,让更多人有能力消费;第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消费场景。
所以接下来,国内的产业经济生态注定会重构,来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欲望。而这种消费欲望特别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产业链的半径。
大家知道,中国走得是全工业链路线,占了全球制造的近三分之一,这么大的产量,一旦外贸端有了压力,必然要解决国内消费端的问题。
很显然,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产业链半径越短,性价比就越高,消费认同自然就越高。
那还有经销商啥事?经销商体系的日子将会慢慢的不好过。但没办法,互联网与商业经济的转型是不可逆的。既然我们追求价好、货好,必然要缩短商品供应的半径啊,明明可以更直接高效接触到源头产地,那谁还会想要给各级经销商付出更多不必要的成本?
大家不仅要拼产业链半径、拼性价比,并且要拼购物体验。所谓的购物体验,包括消费者从接触到产品开始,到售前咨询、支付、物流甚至售后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否高效且舒适有温度。
我知道一家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叫小满严选,创始人叫果妈,就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会跟大量的供应商工厂对接,慢慢的就积累了大量的厂家资源,也清楚了网购售价的构成。
花钱买的东西,80%是广告费,10%的运营、仓储、物流费用,10%才是商品的价值。
品牌方为了在传统购物网站有流量卖货,支付给了各大购物网站大额广告费,这部分成本商家会加到售价中,由消费者来承担。
帮大家从大牌的代工厂买到好产品,省去品牌溢价、广告费、仓储运输等乱七八糟的中间费用,实现花公道的价格享受高品质的购物自由。
不仅要做到低价,品质还要跟大牌一样,才是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也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所以果妈卖的全部的产品,都是她多次测评体验过,觉得好才会推荐给大家,保证质量!
正是出于这种超高的性价比路线的自信,果妈的售后政策是不可思议的终身制。没错,不是7天无理由,
而是只要售出的产品,不管多久,有问题或者不满意都可以找果妈处理售后,全国退换包邮。
如果你第一次在果妈这里买东西,会发现他们在服务上与其他电商有很大的不同,果妈是
举个栗子,在果妈家购买了商品后,她不仅会主动跟踪物流提醒你去查收,而且会把商品的使用教程、需要注意的几点罗列清楚,后续还会收集我们的产品使用体验,如果体验不适想要退款,她会安排
在果妈这里购物,没有各种复杂计算的满减优惠,没有营销套路。优惠券都是直接给到用户,积分都是直接当钱花。
我知道,现在很多朋友最怕的就是各种营销套路,一谈消费就纠结。放心,果妈这里不存在诱导性消费,不管你买不买东西,都值得你去体验一次。